阿姆斯特朗炮 英军阿姆斯特朗野战炮

时间:2023-04-15 01:1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1472 评论:0

中原王朝抵御北方游猎民族骑兵南下,主要依靠的是坚固的城墙和优良的火器,明朝也不例外。但与努尔哈赤交战的最初四年,明军原有的火器已无法抵挡满洲铁骑冲击,于是明朝比较开明的大臣徐光启等人将目光转向海外,寻求更厉害的火器以抵御后金的入侵。

16世纪中叶,自然科学理论在欧洲迅速发展,火炮技术得到了创新。英、法、西班牙、葡萄牙等国先后制造出新式铁铸前装滑膛炮,使中国的火炮相形见绌。中国火器领先世界之势,在受到佛朗机的冲击后,又就此彻底让位于西方先进国家。

16世纪70至80年代,传教士利玛窦等人先后来到中国传教,随之将欧洲先进的火炮技术带到中国。明泰昌年间,与利玛窦交往甚密的徐光启率先派人到澳门,购买了4门英国制造的新式火炮,称其为“红夷大炮&39;或“西洋大炮”。天启年间又从澳门购进了26门红夷大炮。崇祯年间,明朝除继续由澳门购买红夷炮外,还依靠德国传教士汤若望等人仿造了大批红夷大炮。装备了红夷大炮的明军实力迅速增强,暂时支撑了摇摇欲坠的明朝,更对刚刚崛兴的满洲后金形成了严重威胁。

袁崇焕守宁远州(辽宁兴城),清军强攻不下。努尔哈赤率兵十万攻城,守城的明军使用红夷大炮轰击,结果使清军尸骨堆积如山,只好退去,时称“宁远大捷”。传说努尔哈赤就是因为被炮击中,大约过了两个月,在亲征蒙古的途中伤病复发死去的。

继承汗位的皇太极重蹈覆辙,再次率军攻打宁远和锦州,苦战近一个月,竟未攻下,反被“凭坚城用红夷大炮”的明军损伤了很多兵马。

努尔哈赤、皇太极在宁远城下连遭红夷大炮重创,使皇太极改变了对火炮的度。后来,皇太极率军攻北京城,在路过涿州时,缴获了明军的红夷大炮。带回满洲后,皇太极命手下的汉官仿造红夷大炮,经过不断实践摸索,后金终于仿造出了第一批红衣大炮(清代入主中原,讳夷字,官书多改为衣,名红衣大炮),共40门,称“天佑助威大将军”。凭借这批红衣大炮,后金军队不仅攻下了大凌河城,还迫降了明将祖大寿,而且缴获了关外主力明军装备的大小火炮 3500,其中包括不少红衣大炮。不久,明将孔有德、耿精忠叛投后金,携来徐光启、孙元化等苦心经营数年的登莱要塞之红衣大炮。在不到三年的时间里,满洲通过仿造、缴获和招降等手段,获取了大量红衣大炮,使八旗军如虎添翼。

在这之前,八旗以骑兵为主,兼有步兵,随着红衣大炮仿造成功,八旗军队又建立了炮兵营,标志着后金军队已经是一支包括骑兵、炮兵和步兵的多兵种军队。既擅野战,又可攻坚,炮兵的火力与骑兵的冲击力、机动性得到良好结合,成为八旗军队不可缺少的利器。

满洲初定中原,立足未稳,战争一日未停,清军攻坚破城,更需强大火力,红衣大炮克敌制胜,威力巨大,为满洲定鼎中原立下不朽的战功。康雍乾时期,清军平定三藩、收复台湾、平定准噶尔叛乱、雅克萨自卫反击战、平定罗卜藏丹津叛乱、大小金川之役、清缅清越战争,红衣大炮每每都立功,成为破敌的重器。清朝也将红衣大炮尊奉如神,每当新铸成红衣炮皇帝都要为其钦定名号,自太宗始,竟延至清末。

道光年间,齐齐哈尔官员请求造炮,道光帝要求按照康熙二十年的湃神威将军炮式制造,此时已间隔一百五十九年,竟不毫变,依样制造。鸦片战争之时,清朝仍然照搬康熙年制定的炮式制造新炮“神捷将军”,实际上是一百余年前红衣大炮之重铸,早已落后。史载,嘉道咸三朝六十六年,只创制出一种新炮,即抬炮。抬炮依旧为火绳点火,前装,滑膛,除比红衣大炮便捷外,并无长处,然而却被清朝视为利器,装备满洲八旗,一直沿用到清末。

1840年,第一次鸦片战争英国炮舰攻占虎门炮台占领广州;第二次鸦片战争英法联军攻占天津大沽口炮台,火烧圆明园。清朝的红衣大炮在西方洋炮面前,不堪一击。打不过洋人,清军面对装备大量洋枪洋炮的太平军也接二连三的失利,丧失了中国半壁江山。

战胜大明王朝二百年无往而不胜的红衣大炮,为何到了晚清失灵了?

乾隆二十年颁布《钦定工部则例》,其中造火器式共列举炮名85 种,成为清朝造炮的规范手册。虽然火炮的管理更加正规化、制式化,但也压抑了造炮人的创新意识,埋下了火炮停滞不前的重大隐患。

自道光朝始,火炮制造改变了康乾时期由“重”到“轻”的趋势,重新仿照清初,多造大炮、重炮,炮重8000斤、9000斤、一万余斤不等,炮管长至一丈一尺。这些重型火炮,虽名号繁多,但均依红衣炮制式,设计和制造技术未有改进,不仅与同期西方先进火炮不能相比,而且有些技术较明末清初之炮亦有萎缩。

而在清朝遵循守旧、墨守成规的同时,欧洲的火炮制造,在设计理论、铸炮技术、火炮车架、火药配制及炮弹诸方面,皆取得惊人进步。西方先进国家对16世纪中叶制造的旧式前装滑膛炮(诸如红衣炮),进行了全面改进,制造出阿姆斯特朗(英)等新式前装滑膛炮;很快又造出克虏伯(德)、阿姆斯特朗(英)等后装线膛炮。与之相比,清军的火炮仍停留于200年前的水平,设计落后、铸制粗糙、机动性差、杀伤力低、射程近、射速慢,因而以旧击新,必败无疑。

历史证明: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只有不断地锐意进取,革故鼎新,吸收外部养分,排除自身糟粕,才能永盛不衰。

相关文章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