骑兵步兵什么意思 黄油步兵是啥意思

时间:2023-04-26 11:28/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6604 评论:0

战国中后期,大一统的趋势越来越明显,秦国在商鞅变法之后,明君迭出,国力和军力日益强大,而原来的一流强国齐、楚由于决策失误,树敌太多,第一军事强国齐国被五国联军围攻,差点亡国;地域最广大的楚国在与秦国决战之时,被韩魏联军背刺,军队主力毁于一旦,虽然国家最后得以保存下来,却都变成了二流国家,彻底失去了话语权。秦国在诸国中一强超大,诸雄争霸眼看就要进入收官阶段,但原本二流的赵国突然横空出世,赵武灵王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练出了一支冠绝天下的骑兵,还吞并了中山国,国力大大增强,成了战国后期秦国最大的劲敌,生生将诸雄争霸拉入了加时赛阶段。

公元前262年,秦国攻占了韩国的野王,把韩国的上党郡与本土完全割裂开,上党郡郡守冯亭不愿降秦,又企图利用赵国的力量抗衡秦国,就把上党郡的十七座城池献给赵国,赵国经过激烈的争论后,决定接收上党。秦国大怒,派大将王龁领兵攻打上党,赵国名将廉颇率军在长平迎战,决定战国后期形势的长平之战正式展开。廉颇虽然善于用兵,但赵军显然并不是虎狼成性的秦军对手,连败三阵,损失了数员大将,丢失了两个重要据点。赵军连败之下,只得退至丹河东岸,修筑防线,据垒而守,再也不敢出战。

赵军初战失利,君臣均丧失了继续战斗下去的信心,竟然派人向秦国求和,秦国为了麻痹赵国,表面上同意议和,暗地却强化军事准备,同时向其他各国高调宣扬两国议和之事,让其他国家丢掉了加入赵国一致抗秦的想法。

长平之战一打就是两三年,国力处于下风的赵国无法承担,开始缺粮,向齐国借粮,向韩魏求兵,但是由于秦国的宣传,各国对赵国是否决心抗秦到底心存疑问,怕秦赵议和之后,秦国转怒于自己,均不敢支援赵国。硬拼国力的赵王无奈之下,命令主战的少壮派将领、名将赵奢之子赵括,率20万援军赶赴长平前线替换下廉颇,准备放手一搏,一战定乾坤。而秦国这边,则偷偷换上了战国第一名将白起,长平之战进入最后的决战时刻。

赵括一到前线,就更换军中将领,变更军事部署,同时主动向秦军发动进攻,白起则命令秦军佯败溃退,赵括不知道白起已经到了前线,还以为是王龁在指挥秦军,就命令赵军全线出击,攻打秦军的营垒,却一时无法攻破。白起则命令一支2.5万人的奇兵突袭到赵军的后方,截断赵军的后路,又命一支5千人的骑兵插入赵军与营垒之间,切断了赵军的粮道。

赵括发现中计被围,被迫下令全军停止进攻,就地建造壁垒,转为防御。秦王得知赵军被围后,亲自赶到河内郡,将河内郡十五岁以上的青壮年全部派遣到长平支援白起。公元前260年九月,赵军断粮46天后,大量士兵饿死,开始相互残杀为食,赵括命令剩余的赵军分成几个集团强行突围,轮番冲击了四、五次后仍然失败,无奈之下,赵括亲自带队冲锋,结果被秦军乱箭射死。失去主将的赵军无力再战,选择了投降。白起接受投降后,却命令秦军将放下武器的赵军全部坑杀,只留下240名年纪尚小的士兵放回赵国。

长平之战,秦军共计歼灭45万赵军,赵国元气大伤,国家战争潜力遭受致命性打击,再也无力和秦国争雄,而秦军虽然同样损失惨重,但由于强大的国力支撑,很快便恢复过来,此战之后东方六国再无秦国的对手,秦国扫平乱世只是时间问题了。后人谈到长平之战,多认为是赵国君臣贪婪土地,引来了秦国的愤怒一击,如果拒绝接收上党,那么就不会有长平之战,事实真的如此吗?

其实战国时期的战争已经与春秋时期有很大不同,春秋时期的大国发动战争,是为了争取霸主的地方,挟天子以令诸侯,而战国时期发生的战争,主要就是为了兼并敌国的土地,进而混一宇内。特别是战国中后期,秦国欲消灭六国一统天下的野心已经昭然若揭,所以军事实力强大的赵国成为秦国的攻击目标是板上钉钉的事情,区别只是战争是早一天打还是晚一天打。

赵国虽然通过胡服骑射的改革使军事实力迅速强大,但综合国力与占据关中、蜀中两大产粮地的秦国仍然无法相提并论,时间拖得越久,两国的国力差距只会更大,而且秦军经过近百年的征战磨砺,其军制已经臻于完善,在完成统一之前,军队战斗力不会有明显下降。而早打,刚完成改革的赵军处于巅峰状态,其战斗力与秦军的差距正处于历史上的最低水平,而且抢先占据上党,拥有地利之便,在战斗中就处于先手位置。后来的情况也证明了这一点,赵军占据主场地位,对待秦军是想打就打,打不过就守,秦军则只能被赵军牵着鼻子走。

那么赵军的惨败是因为赵括只会纸上谈兵吗?其实也不尽然。赵军之败最主要的还是综合国力之败,前期战斗,赵军虽有失利,但毕竟守住了防线,秦军也只得顿师坚城之下,打起了消耗战,一耗就是两年,最后赵国国弱民疲,举国缺粮,才决定冒险一搏。

而赵国君臣决策失误也是重要因素,既然决定接收上党,就要做好与秦国摊牌的准备,血战到底、不死不休,结果中途遇到困难,不是向东方五国寻求合纵共同抗秦,反而是主动向秦国求和,导致其他诸国担心赵国抵抗的决心,不敢施以援手,赵国最后只能以一已之力,独抗强秦,冒险野战,输了个底朝天。

再说几千年来被讥讽的赵括真的只会纸上谈兵吗?赵括出身将门世家,是名家赵奢之子(赵奢是赵国唯二在正面战场大胜秦军的将领之一,另一个是长平之战后升起的新星李牧),在过去那个信息传播匮乏的时代,从小接触系统的军事教育是非常难得的,起码赵括军事理论是不缺的。而赵括上任前,其母向赵王奏称赵括不能胜任、请求一旦战败免除自己责任的举动,更像是一出保全家族的双簧戏:胜则恩无不加,败也可保全家族。

而年轻的赵括首先在思想并不惧怕秦军,有敢于正面争锋的勇气,就值得称赞;在其接替廉颇的指挥权后,更置军中部署,并没有发生什么混乱,说明其治军还是有两手的;在其被围46天,士兵大面积饿死的情况下,赵军的指挥系统仍然通畅,并没有发生马谡被围几天就全军崩溃的局面,在最后关头,还亲自率队冲锋,说明在短短的时间内,他已经在军中建立了自己的威信,并不是草包一个,如果不是被流矢射死,说不定赵军的精干力量可以逃出升天;而且“秦虽破长平军,而秦卒死者过半”,说明赵军的战斗力仍在。当然,赵括最大的缺点是经验不足,初次出场就对阵战国第一战神白起,最终失败也就难以避免。

那么通过胡服骑射训练出来的冠绝天下的赵国骑兵为什么在这场战略决战中,不见踪影呢?

其实在战国后期,由于战争规模和作战时间的持续扩大,动辄就是几十万人打个几年,过去的那种带有贵族礼仪式的车兵,由于耗费大、兵员少、缺乏机动性等缺点,已经逐渐被淘汰,擅长骑射的轻骑兵和组织严格的步兵方阵悄然崛起,成为军队的主干力量。而这一时间的骑兵,由于尚未装备马镫,无法对步兵方阵进行正面冲击,而只能以远程骑射为主,故其主要是执行奇袭、骚扰等特种作战任务,战国时流行的军事著作《六韬》中就说骑兵:“军之伺侯也,所以踵败军,绝粮道,击便寇也”、“战则一骑不能当步卒一人”,所以此时的骑兵无法单独担当正面对战的主力角色。

其次,由于骑兵的费用远高于步兵,所以即使处在草原近旁的秦、赵两国,其骑兵在军队中的比例也不超过10%,而赵国胡服骑射的初始出发点,也并不是在中原战争争雄,而是以快制快、以射对射,用来对付北方游牧民族,而长平之战主要在山地展开,骑兵的用武之地并不大,所以赵国骑兵的主力很可能部署在北疆,并未大量驰往长平前线。长平之战后,边将李牧迅速组建了一支超过1万骑兵和15万步兵的军队,不仅打得匈奴溃不成军,还于公元前233年在肥之战和次年的番吾之战中两次大败秦军,说明赵国北部可能驻守着一支包含过万骑兵的强大军团。

长平之战中赵国的惨败,让无数后人感叹不已,其实赵国并非毫无胜算,就战斗力而言,赵军并不比秦军差多少,特别是在防守作战中。长平之战后已成残军的赵军在廉颇的率领下,面对前来趁火打劫的燕军,竟然攻入燕国境内,围攻燕都蓟,迫使燕国割地求和;长平之战前赵奢的阏于之战,之后李牧的肥之战、番吾之战,在前线将领不受掣肘的情况下均正面击败了秦军。

其实,在长平之战中,只要赵国决策得当,将抗秦之心坚持到底,让其他诸国看到希望,加入到赵国的抗秦阵线中,大胜秦军并非不可能。长平之战后不久,秦国再次发动大军围攻赵都邯郸,赵国凭借新征的娃娃兵,坚守城池达一年之久,结果,在魏、楚两国并不算强大的联军攻击下,竟然大败秦军,迫使两万秦军投降,赵国乘势收复河东6年以来所丢失的全部六百里土地。如果长平之战中的赵军能得到其他五国的支持,不说大败秦军,手中有粮的安心和秦军耗下去,让秦军无功而返,还是有很大可能的。

更多精彩的军事、历史类故事,请至“历史宣武堂”主页观赏。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