兵马俑是什么 为什么不建议看兵马俑

时间:2023-04-18 20:25/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9992 评论:0

“寻龙分金看缠山,一重缠是一重关。关门若有千重锁,定有王侯居此间。”

看过盗墓类小说的朋友们,应该都知道这句话。

盗墓贼们靠着这些风水口诀,盗了不少王侯将相的墓穴。其中,很多盗墓贼倒斗(盗墓的黑话)都会寻找油斗(陪葬丰厚或规模宏大的墓穴)。

那些帝王将相为了死后不被盗墓贼“光临”,都会将墓穴的位置设置得很隐蔽,因为一旦被盗墓贼发现,自己的墓穴可能就会被挖成“蜂窝煤”,陪葬品也会被洗劫一空。

但是,中国历史上就有那么一位皇帝,所有人都知道他的墓穴在哪儿,所有人都知道他的主墓室里一定有无数的金银财宝,甚至所有人都可以去看他的墓穴,可偏偏就是没有一个人能够拿走他墓穴里的东西——这个人就是秦始皇。


  • 【世界第八大奇迹】

“千古一帝”秦始皇,统一了纷争不断的六国,开创了延续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修建了世界中古七大奇迹之一的长城,建立了中央集权制。

这些事迹,随便拎出来哪件,都称得上居功至伟。

但秦始皇也同样背负千古骂名。他奢靡无度,强行征兵修建华贵无比的阿房宫;他焚书坑儒,独断专行,造成部分儒家文化的湮灭;他动用近80万民众耗费39年才修建成了秦始皇陵。

这桩桩件件,又有哪里委屈了秦始皇呢?

是非自在人心,秦始皇的功过我们暂且不论,值得一提的是,无论功过,他都为中国乃至为世界留下了极为宝贵的财富——长城和秦始皇陵。

万里长城不用多说,位列世界七大奇迹,举世闻名;而秦始皇陵以及陪葬坑内的兵马俑,也被后世高度评价为“世界第八大奇迹”,可见其价值的深厚。

秦始皇陵自建成之初,就被历朝盗墓贼光顾数次,但每次都是无功而返。

据《汉书·楚元王列传》记载:“秦始皇葬于骊山之间,下锢三泉,上崇山坟,其高五十丈,周回五里有余。”

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地下皇陵,整个皇陵最核心的地宫位于地下约166米,地宫设计复杂,陪葬坑众多,这样的皇陵规模,就决定了它没有那么容易被挖掘。

此外,根据《史记》和《汉书》记载,秦始皇陵“以水银为百川江河大海,机相灌输,上具天文,下具地理,以人鱼膏为烛,度不灭者久之。”

相传秦始皇陵内有大量水银,是秦始皇为了将江河都“搬”进自己的墓中所设,也起到了防止盗墓贼的作用,因为水银挥发会引起汞中毒。

凡是对皇陵有念头的,都要想一想自己有命偷,有没有命花。

到了近代,郭沫若先生也曾提出过发掘秦始皇陵,但因为当初在挖掘万历皇帝陵墓时,由于失误导致许多文物受损,因此我国自那之后就下令不主动挖掘皇陵,郭沫若先生的提议也被周总理驳回。

以上便是秦始皇陵至今没有开发的原因。

通过帝王的墓穴,可以看出很多当时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发展,那秦始皇陵不能发掘,我们对秦朝的探索岂不是只能依靠史书记载了?

古人云尽信书则不如无书,只要是人记载的历史,多少都会带些主观色彩,不足以全信。即便是官方书籍,也有可能会被后来朝代的皇帝干预篡改,只有是属于自己朝代的东西,才能反映出最真实的朝代现状。

因此当1974年,沉寂千年的兵马俑现世时,考古学家们才会激动得不可名状。


  • 【震惊世界的兵马俑】

1974年3月,临潼县骊山镇农民在陵东1.5千米的地方打井时,无意间发现了几个碎片,还有跟真人大小一样的陶俑。经过陕西考古队的勘测,才发现这是秦始皇陵的陪葬坑。

而陪葬坑内,那些跟真人一样栩栩如生的陶俑,则是兵马俑。

专家们将这个陪葬坑命名为一号坑。

一号坑中,陶俑排列整齐、手持武器,酷似行军打仗前的点兵,细节和真人十分相似,服饰也十分精巧。根据衣服装饰的不同,大概能看出兵阶层次,这为历史学家们研究秦朝军事政治提供了重要的依据。

另外,考古学家还发现了秦盾遗迹、青铜长剑和弓弩等罕见兵器,第一次明确了檠木的定名和弓弩的保存方法。

到2019年,一号坑共完成了三次发掘,发掘面积400平方米,发现陶俑220余件,陶马12匹、以及大量兵器。

二号坑则是考古学家们根据一号坑的位置摸索,在它的东北侧发现的。

1976年4月至5月,考古学家们猜测一号坑附近还有别的东西,经过仔细探索,这才发现了二号坑。二号坑和一号坑的建筑结构相似,但是布阵和规模却比一号坑要大得多。

二号坑的总面积约为6000平方米,发现陶俑陶马1300多件,战车80多辆,还有数万件青铜器。其中,“将军俑、鞍马俑和跪姿射俑”兵种形象,均为首次发现。

这在古代军事史的研究方面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

二号坑因为兵马俑更多,所以布阵更加复杂,军阵也是发现的所有陪葬坑内最壮观的一个。

同年11月,兵马俑三号坑现世。

三号坑在一号坑的西北侧不远,这个陪葬坑面积约为520平方米,但是出土的陶俑却远不如前两个陪葬坑,一共只出土了一辆驷马战车,还有68个兵马俑。

不过三号坑也是最幸运的,因为三号坑内的兵马俑没有被大火焚烧,所以色彩还比较鲜明。能看得出,三号坑内的兵马俑扮演的角色是军队中的指挥将领。

在春秋战国之前,指挥将领都是需要身先士卒的,所以伤亡也比较惨重。之后随着军事的不断完备成熟,到秦朝时,指挥将领已经退出前线,并受到士兵的保护,他们的作用也从冲锋陷阵变成了在后方制定作战计划,兵法在战争中也越来越受重视。

三号坑是世界考古史上发现时代最早的军事指挥部的形象资料,它特色鲜明,提供了研究古代指挥部形制、卜占以及出战仪式、命将制度和秦朝战袍装备等一系列珍贵的材料。

四号坑发现时,里面没有兵马俑,只有一个成型的陪葬坑,所以考古学家推测,这个大概是因为秦末时期,农民起义才导致陪葬坑没有建成。


  • 【兵马俑的神秘来源】

兵马俑现世之后,有无数游客从全世界各地赶来观看,大家纷纷对兵马俑的制作感到震撼。

由于兵马俑是是世界级别的瑰宝,所以前来观看的人中不乏有一些国外的重要官员。

法国前总统希拉克就曾来观摩过兵马俑,看完之后,他留下了一句极高的评价:“不看金字塔,不算真正到埃及,不看兵马俑,不算真正到中国。”

而兵马俑之所以会让这么多人为之着迷,除了惊人的数量和宏大的规模,便是那出神入化的雕刻工艺。兵马俑不像其他出土的陶俑那般表情单调,而是表情丰富,人物形象饱满,看上去就跟真人一样,令人惊叹。

这是因为兵马俑的制作是以现实为基础,雕刻手法细腻,每个人物的发式、姿势、手势乃至脸上的表情都不一样,甚至通过陶俑的手势和神情,就可以直接看出这是将还是兵,真正做到了精益求精。

为此有人提出质疑:按照秦朝当时的发展,怎么可能会有这么精湛的制陶技术?

再加上这是陪葬坑,于是就有人提出了一个大胆的想法:这些陶俑实际是活人浇筑的!

这个说法一经提出,顿时引起了轩然大波,不少人因为兵马俑太过真实而相信这个说法。至于兵马俑内部究竟是什么,谁也说不出来。

直到有一次,西安一个兵马俑因为氧化裂开,这个谜题才得以解开。

当时,工作人员在对出现裂缝的兵马俑进行补救时,发现兵马俑内部没有任何和人有关的物质存在。也就是说,兵马俑就是实实在在的陶俑,并非外界所传是活人陪葬。

当然,之所以有人提出活人陪葬这个说法,也并非空穴来风。

早在奴隶制的时候,就出现过人殉。殷商时期,那些贵族们去世时就会用活人祭祀,在安阳发掘出来了十几座大墓中,发现被生殉和杀殉的人数更是达到了5千多人。

后来周朝取代商朝,周礼诞生,人殉的制度得到了一定程度的遏制,但没有完全杜绝。等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人殉又开始兴起,后来诸国都意识到这项制度的惨绝人寰,这才慢慢制止。

秦国在秦献公元年就发布了条令“止纵死”,秦国自此正式废除了人殉制度。秦始皇毕竟是秦国子孙,还不至于违背祖训,所以说秦始皇使用活人殉葬的说辞自然也就不可信。


  • 【兵马俑的制作工艺】

既然不是人殉,那兵马俑究竟为什么会如此的生动逼人?除了有当时工匠巧夺天工的手艺以外,还与秦始皇全国征兵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中国刑警学院的赵成文教授,曾大胆推测兵马俑的烧制时间和制作之谜。

赵成文教授曾两次在兵马俑上看到“辛卯”两个字,辛卯是农历年份,指的是公元前210年,也就是秦始皇驾崩的那一年。再结合用坑里留下的麻草鞋印,这种草鞋是当时夏季秋季时候穿的,所以赵成文教书推测,烧制兵马俑可能是秦始皇死之前才留下的遗言,死之后才开始烧制的。

赵成文教授说:“兵马俑的腹中有一个糠皮(当时最佳的填充物)内模袋作为主体支撑。”

再结合当时成熟的具有科学性的陶瓷工艺制作流程,这个说法也有了一定的可信度。

而兵马俑的表情各异,则是因为秦朝统一之后实施全国征兵制,兵种来自全国各地,从说话方式到生活习惯都不同,秦朝的兵马俑塑造又以写实为主,因此出土的那么多陶俑、陶马,才会看上去形态各异,无一雷同。

另外秦俑的逼真,还因为它是用绘塑结合的制作的,也就是说结合了彩绘和泥塑

兵马俑的烧制方法是陶冶烧制,先做出模型,再经过精准的火候控制进行烧制,过程中既要保证陶俑受热均匀,还要保证极高的硬度,烧出来的陶俑要色泽单纯,这样才算完成烧制。

每一个兵马俑烧制完成之后,都会进过精心的彩绘,得画出兵马俑的表情以及服饰特点,不同的服饰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更增强了艺术感染力。

刚出土的兵马俑色彩鲜艳,而出土之后,兵马俑身上的彩绘大多因为氧化脱落,大部分兵马俑出土不到十秒钟身上的颜色就消失了,所以我们现在也只能看到一些残留的痕迹。

总之,兵马俑的成功绝对是依赖秦朝工匠们精湛的制陶技术和高超的彩绘手艺,而不是外界众说纷纭的活人祭祀,希望大家相信科学的依据,也期待以后能有更多的文物和大家见面。


  • 【结语】

兵马俑如同两千年前的秦朝军队守护咸阳一般,守护着秦始皇陵,所以兵马俑的现世不仅给秦史研究提供了宝贵的资料,还揭示了两千多年前人们的生活状况。

想象当年秦始皇的军队如同兵马俑这般列阵在前,就像千年前的人穿越时空站在了我们的面前,这种巧妙的感觉更加让人心醉。

兵马俑承载着两千多年的历史,是文化的载体,也是历史的产物,我们需要客观公正地看待它,在研究秦兵马俑时要有实际的理论依据。

外界关于兵马俑的属性众口不一,每一个说法其实都可以自圆其说,但都没有有力的证据可以证明。时代就给各位考古学家们出了一个巨大的难题,需要考古学家们继续钻研秦始皇陵和兵马俑,以已知的知识理论去探索未知,相信秦始皇陵和兵马俑身上那层神秘的薄纱,早晚有一天会被人民揭开。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