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哪遥远的地方 在哪不遥远的地方含义

时间:2023-04-30 14:2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2324 评论:0

在日本,8平米被称作四叠半,即大小为四个半榻榻米的房间,居住在其中的人也因此被日本媒体称作只住四叠半的人。由于租金低廉、周边配套设施便利,这类房屋成为不少年轻人与独居老年人的选择。

作家吉井忍即居住在这样一间居所内,尽管推开门后中介的第一反应是:“这房间也太小了,要不算了吧”,吉井忍却对房间很满意。

从“团地”到如今的“8平米”,日本城市中人的居住状态经过了怎样的变迁?对于当下在大城市中的年轻人,在有限的居住面积内如何生活?又如何把城市的生活更广泛地延展为我们个人生活的一部分?

在新作《东京八平米》中,围绕着8平米的居所,吉井忍展开了在东京独特的居住体验,偶遇的报社办公室老人、建立深厚情谊的喫茶店老板……尽管交集时间或长久或短暂,这些都是城市的魅力的一部分。它们也为我们揭示了,城市的意义并不单纯在于身处的所居之地,更动人的是居住空间外的延展与交集。

曾在日本留学多年的媒体人梵一如则分享了一个铭记至今的小故事,在陌生人送回的丢失钱包中,有手写的Message,告诉他一人在外留学辛苦了,以后一定要注意不要再丢东西。看似人情淡漠的东京原来是个平和又善意的城市。

本期如此城市CityTells邀请了吉井忍与梵一如,从城市变迁与居住空间延展的角度出发,回望城市中居住状态的变迁,以及8平米外延展出的广阔生活。

—— 本期嘉宾

吉井忍,日籍华语作家,曾在成都留学,法国南部务农,辗转亚洲各地任新闻编辑。著有《东京本屋》、《四季便当》等。

梵一如,资深媒体人,前《第一财经日报》驻东京特约记者,《井户端会议》《东亚观察局》主播,毕业于日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部。

—— 本期主播

郝汉

—— 收听时间线

06:08 推开8平米房间的门后,房屋中介对吉井忍说,算了,太小了

17:19 尽管日本有些房子不收取中介费,但房屋有额外的收费项目,如换钥匙费、清理费

23:45 近几年的城市更新项目,使得池袋不复《池袋西口公园》中展示出的混乱面貌

51:13 出于浓厚的人情味,吉井忍非常喜欢北京

58:33 樊一如丢失的钱包被一位老人送回,并附有手写Message:“一人在外留学辛苦了,以后一定要小心不要再丢东西”

——节目内容摘选

——只住“四叠半”的人

如此城市:在日本,8平米被称作四叠半,即大小为四个半榻榻米的房间,居住在这类房屋里的人也因此被日本媒体称作只住四叠半的人。吉井忍老师能否分享一下您怎样找到目前的居所的?以及据您的观察,这类群体的生活状态如何?这会是很多年轻人的选择吗?

吉井忍:我目前的居所是一栋外观普通的房子,木造的,有两层楼,面积不大。我住在二楼的一个小房间,邻居是一位独居的老年人大叔,他的房间是我房间的两倍大小。另外一位女性邻居住在整个第一层。看房当天,中介一打开房门就对我说,这个房算了吧,太小了。不过我很满意,房子离地铁站非常近,采光、通风也很好,还可以做饭,房租也很便宜,折合成人民币约2000元。

作家吉井忍和她的八平米小屋(摄影:都筑响一)

住在这类房间里的有年轻人,也有不少独居的老年人。日本在上世纪60年代在郊区兴建了大量团地,团地是公营住宅,租金便宜,也没有中介费。然而一方面团地是三、四人小家庭的户型,另一方面距离市中心较远,交通不便。现在越来越多的年轻人过着单身生活,并不需要很大的居住面积;对于老年人,居住在离生活设施较远的郊区有些吃力,他们也希望住在离市中心不远的小房间。

《东京八平米》吉井忍(日) 著 理想国 | 上海三联书店 2023.1

有次我在街道上看到一个“商铺”在门外摆东西卖,于是进店去逛,偶然遇到了从外面回来的店铺主人。老人告诉我这里原本是一个报社的办公室,他之前一直住在办公室里,现在报社要关了,他也必须搬走了。然而由于年龄太大,不少房东担心他租房期间去世,不愿把房屋出租给他。我建议他去租团地,他认为团地户型太大,并且尽管租金便宜,但租住团地需要提供至少 200 万日元(约10万元人民币)的收入证明或存款证明,他没有存款。我也不知道他以后会如何。

梵一如:团地与日本产业结构的调整有关,上世纪60、70年代,日本经济腾飞,制造业急需大量的劳动力。为了安置从乡村聚集到东京、大阪、名古屋等核心城市的人口,政府建设了团地这一标准化的住宅集合驻地。

然而当下日本进入后工业时代,在东京,传媒业、金融等行业蓬勃发展,这些行业需要线下的头脑碰撞,人才集中度高。所以对于年轻人,居住在距离市中心近的地方会更合适。

另一方面,与中国不同,日本的房地产市场已经沉寂多年,日本人对买房并无执念。据我观察,日本的年轻人往往是事业发展到一定程度,出于成家立业等考虑,才开始有了my home的概念。然而购房与经济能力挂钩,能在哪里置房是件客观的事情,所以第一套房子常常离市中心较远。但一般的年轻人,哪怕已经结婚,但如果不决定买房,还是更倾向于在偏市中心的地区租房。

——城市中的“居住”

如此城市:“居住”是我们谈论城市时必不可免的关键词,讨论城市实则也是讨论城市中人的居住状态的变迁。早在19 世纪,城市中的居住问题就已十分突出,在伦敦、巴黎等西方大都市中,平民的住所十分逼仄,居住体验感极差,这不仅产生了环境卫生方面的问题,也引发了政治危机与社会动荡。在我们熟知的一些西方大城市的改造中,比如代表法国政府意志的“奥斯曼”改造计划,把巴黎逼仄的、易形成街巷战斗的街道改造成了宽阔的马路,在某种程度上也避免了革命的发生。

梵一如:日本是存在贫富差距的。我印象最深刻的是08年雷曼兄弟引发的金融危机,日本街头有无家可归的人,当时有一些NGO会在年末在公园里支帐篷,分发食物做公益。但是整体来说,东亚国家中downtown的治安问题并不如欧美视角中那么严重。

有一部有名的日剧叫《池袋西口公园》,这个故事设定的背景是因为池袋在20多年前给日本人的印象是一个很乱的、遍布“黑社会”、小混混的街区。当时我从语言学校的宿舍搬出来租房的地点就是池袋,有些在东京居住很久的朋友听闻我去池袋租房十分诧异。然而近两年池袋已经变成文化之城,政府引入了公园、电影院、剧场等生活及文化设施,这也吸引了部分高收入人群来租住。日本政府是在默默地进行都市更新的,现在池袋给人的感觉很安全。

吉井忍老师的书中也提到了,由于附近配套的交通、服务设施,一些居住空间较小的房间是有一定舒适度的。居住体验脱离开8平米本身,从整个社区的角度出发会更有趣。

投币式洗衣间内景, 翻翻杂志, 看看来往的路人(摄影:吉井忍)

吉井忍:樊老师说得很对。虽然目前我的居住空间非常狭窄,房间内没有洗衣机、洗澡间等设备,作为工作室也不够舒适,但这些功能可以外包出去。居住东京,可以轻易地找到洗浴间、影院等设施,也可以去舒服的咖啡馆或图书馆中工作。

——大城市中人与人的短暂交集是其魅力所在

如此城市:很多时刻,在大城市生活中动情的瞬间往往来源于一些陌生人,与他们的交集的虽时间短暂,但这些构成了城市的某种魅力以及城市情感的一部分。吉井忍老师在中国的很多城市也生活过,比如北京、上海,与东京相比,在这些城市租房是一种怎样的体验?两位老师有没有一些相关的故事分享?

吉井忍:无论是上海还是北京,我租住的房子里都有房东提供的家具,我可以直接拎包入住,这种租房方式十分方便。此外,居住在这些城市中,很少有感受到十分不方便的时刻,不过北京实在是太大了,过马路都需要花费很长时间。但我很喜欢北京这个城市,我在北京居住的社区里有杂货店,买东西时会笑着老板聊几句天,我很喜欢这种有人情味的感觉。所以从北京回到东京后,我在有意识地寻找在北京体会到的人情味,想在东京自己重新寻找那个味道。

吉井忍目前所居住的中野区位于东京 23 区的西部, 离新宿只有几站距离。(摄影:吉井忍)

梵一如:人情味这点,其实是很多海外人士对北京产生好感的重要原因之一,尤其是对于东京居住过的人,人跟人之间有种距离感,不像北京如此亲切。在北京,人和人之间的边界感没有那么明显,这点会吸引海外的一些朋友。

2007年,我在日本读语言学校时,日本男生中流行一种长款的钱包,当时我也买了一个插在裤兜里。这种长款钱包极易掉落,某次回家后我才发现钱包没了,但这么长时间经过回原路应该找不到了,我索性去了附近的派出所报案。

好巧不巧,派出所的警察告诉我,刚好有人送了一个钱包过来,核对了一下,正是我的钱包。我问警察是谁捡到了钱包,他说是位老太太。老太太翻看钱包的时候看到了我的学生证和在留卡,知道了我是一个中国留学生,于是留了一个message给我,说你一个人在日本留学非常辛苦,以后一定要小心,不要再掉东西。那一瞬间我感觉电视剧中的情节发生在了我身上,虽然我之前一直在说东京中的人情相对冷漠,但这个故事让我觉得它是个平和又善意的城市。

—— 制作团队

—— 引导收听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