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敦煌莫高窟 甘肃敦煌莫高窟的传说

时间:2023-05-04 05:02/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2502 评论:0

原创 星球研究所

敦煌莫高窟

它本应无人问津

因为那里如此荒凉

只有一片沙石

(莫高窟区位示意,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然而

却有无数人来到这里

他们组成了长达千年的人间画卷

从十六国贯穿到元

(请横屏观看,莫高窟壁画中部分人物形象,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身在北海北,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他们是谁?

经历了什么?

为何会来到这里?

这是关于苦难与美好共存的故事

在人世的悲伤与困苦中

幸好,还有莫高窟

可以寄托万千美好

而了解莫高窟的故事

我们需要回到1600多年前

那时,世上并无莫高窟

01

宁静的山崖

- 第一重空间 -

敦煌城外东南是一片流沙瀚海

目之所及处鲜有生命的痕迹

但在僧人乐僔看来

这里却是理想的圣地

(请横屏观看,风沙来袭的鸣沙山,摄影师@汤海磊)

此时是公元366年

敦煌作为中原进入西域的门户

来往两地的高僧常在此停留

拥有极为浓厚的佛教氛围

乐僔在云游四野后

于鸣沙山上看到万道金光,如佛化现

他认定是自己虔诚修行得到了感应

便毅然决定在这里停下脚步

而这里也恰好有一处

理想的栖身之所

(鸣沙山望向三危山,摄影师@徐海洋)

这里距敦煌古城二十五公里

一边是流沙覆盖的鸣沙山

一边是重岩叠嶂的三危山

二者交汇之处留有一段天然的山崖

对乐僔而言

这是一处完美的山崖

山崖下有宕泉河缓缓流过

对面便是金光闪现的三危山

同时这里又远离市井、足够清静

(请横屏观看,鸣沙山与三危山交界处的莫高窟,摄影师@徐海洋)

乐僔就在这处山崖上

开凿了一个洞窟

山崖如同屏障

隔绝了烈日风沙

也隔绝了红尘纷扰

乐僔攀入山崖,虔心修行

(莫高窟北区洞窟,乐僔于公元366年开凿了莫高窟第一个洞窟,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乐僔不会知晓

自己打开了一场延续千年的洪流

它会产生出足够壮阔的力量

裹挟起无数人的命运

冲出这片沙漠戈壁

直到震惊世界

1600余年后的今天

这处山崖分布大小洞窟735个

总长度达1680米

人称莫高窟

(请横屏观看,莫高窟洞窟分布示意,莫高通“漠高”,意为沙漠的高处,制图@张靖&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是谁做出了和乐僔一样的选择?

答案就在这重屏障背后

在寂静中

这里容纳着千万颗心灵

02

神圣的洞窟

- 第二重空间 -

莫高窟开凿之初

不过是僧侣的修行之所

他们在里面禅修、冥想

寻找着终极意义上的解脱

(莫高窟259窟释迦禅定像,释迦牟尼弯眉上扬,面带微笑,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进入莫高窟现存最早的洞窟

里面幽闭、昏暗,又极狭小

小小的禅室只能容纳一人

这个洞窟供僧人禅修使用

禅窟

(禅窟空间示意,268窟建于北凉,是莫高窟现存最早的石窟,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除此之外

僧人也在莫高窟礼拜、讲经、生活

有的僧人死后也埋葬在洞窟里

然而就算僧人们长居于此

也不足以形成如此浩大的规模

在漫长的岁月里

莫高窟还吸引了大量的世俗信众

对世俗信众而言

直接阅读佛经十分困难

因此人们通过各类礼仪接近佛陀

(莫高窟第103窟壁画中众人拜塔行礼,最初佛不具备形象,常以塔作为佛的象征物接受崇拜,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中心塔柱窟

信众在引导僧带领下绕行塔柱

彩塑、壁画以特定的组合顺序

逐一映入信众们的眼帘

人们看到佛陀护卫众生

帮助众生渡过艰难困顿

静静地感受着佛教教义

(中心塔柱窟空间示意,制图@龙雁翎&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公元六世纪

来自中原的元荣

让莫高窟发生了改变

元荣是敦煌的地方长官

也是一名虔诚的佛教徒

元荣不仅带领着世俗群众开窟造像

也让莫高窟注入了中原的营造技术

在中原文化的影响下

洞窟开始采用一种新的形态

窟顶如同倒置的斗

即为覆斗顶

(覆斗顶洞窟,图中为莫高窟285窟,根据学者推测285窟的创建人很有可能是元荣,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覆斗顶洞窟没有塔柱支撑也不会塌陷

可以拥有更大、更完整的空间

能容纳越来越多的信众

(覆斗顶受力示意,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随着经验技术的发展

各种各样的洞窟应运而生

并以极为开放的姿态

接纳着芸芸众生

(莫高窟部分洞窟类型示意,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有世家大族

唐时,当地家族大多建造佛殿窟

他们将佛像全部置于墙上的佛龛

在洞窟内留下完整、宽敞的空间

可以满足一家人共同礼佛

(佛殿窟,图为莫高窟220窟,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有一方领袖

归义军时期,统领敦煌的曹氏家族

建造了面积近200平方米的佛坛窟

神佛群像安置在中央佛坛上

并带有直通窟顶的精美背屏

(佛坛窟,莫高窟61窟,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有中原帝王

武周时期,敦煌本地人以武则天为原型

塑造了35.5米高的巨型佛像

并为此像特意开凿大像窟

(大像窟空间示意,制图@王天怡&张靖/星球研究所)

当地人家的奴婢喜和母女

也出资参与了莫高窟的营建

她们的形象也留在了洞窟里

像喜和母女一样的百姓还有很多

有人组织起家庭

有人以个人名义参与

还有更多平民结成民间社团

如亲情社、兄弟社、女人社等

集体参与莫高窟的营建

纵观整个莫高窟

它的营造正是依赖于社会力量

正是当地的世族和百姓让它经久不衰

(107窟内的喜和母女像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从敦煌城来到莫高窟

要在黄沙中走上四五个小时

但这并无法阻止人们涌向这里

吸引他们的并非是幽闭的洞窟本身

而是洞窟中所承载的内容

这里

是属于他们的美好世界

03

美好的壁画

- 第三重空间 -

公元925年

敦煌人翟奉达来到了莫高窟

翟氏先祖斥巨资修建翟家窟

洞窟如同家庙,由翟氏子孙世代守护

到了翟奉达已是第九代子孙

他要继续守护这里

有着长安情结的翟家人

在壁画中放入了让他们骄傲的盛景

大唐的上元节灯会

壁画之中

手握长巾的乐伎

跳起风靡长安的胡腾舞

(莫高窟220窟胡腾舞[复制窟],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不同肤色的乐伎

演奏不同的乐器

一派祥和

(莫高窟220窟多民族大型乐队[复制窟],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为了还原上元节灯会

舞台正中还安放了华丽的灯楼

两侧有天女点燃西域式的灯轮

如同唐代诗人描绘的长安盛景

“西域灯轮千影合,东华金阙万重开”

(莫高窟220窟唐代灯楼[复制窟],上文引自唐代诗人张说《十五日夜御前口号踏歌词二首》,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莫高窟220窟西域灯轮[复制窟],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翟家人心中美好的上元节灯会

构成了一幅巨大的壁画

用以描绘佛国世界

(莫高窟220窟药师经变[复制窟],图片来源@星球研究所,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人们向往充满美好的世界

让莫高窟内的壁画大放异彩

现实生活中美好的事物

不断投影在壁画中

组成佛国世界

(观无量寿经变,位于莫高窟第217窟,高台、楼阁、庭院等均能体现盛唐建筑的恢弘,莫高窟内有45000余平方米壁画,题材大体分为尊像画、佛教故事画、经变画、供养人像以及装饰图案,用以展现佛经内容的经变画数量最多、内容也最为丰富,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神佛之外

大量普通人也融于画中

壁画也投影着人们的生活

有的壁画

展现着平凡而生动的日常

(莫高窟壁画中部分生活场景,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还有的壁画

记录着人生重要的阶段

在敦煌人张议潮眼中

唐王朝的繁华太遥远了

他能见到的只有陷入吐蕃暴政的敦煌

当地人民被强制断绝和中原的联系

被迫接受吐蕃化的改造

胡服编发,讲吐蕃语

(身穿吐蕃服饰的敦煌人王沙奴,位于莫高窟225窟东壁,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张议潮年少誓心归唐

他不断积蓄实力,蛰伏至年过半百

自公元848年起

张议潮率领当地民众起义

为唐王朝收复河西十一州失地

他接受朝廷加封的时刻定格在壁画中

在长达8.3米的巨幅出行图里

张议潮身穿唐装,策马前行

他率领的这支队伍名为

归义军

(请横屏观看,张议潮统军出行图,张议潮出任归义军节度使后修建了功德窟156窟,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像这样张议潮这样

留下自己形象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是营建莫高窟的“金主”

被称作供养人

在莫高窟壁画中

现存供养人像有8000余身

这些供养人真实存在于历史

来自于不同时代、不同阶层

有门阀贵族,也有市井小民

在出资开窟造像后

他们的名字与形象会留在壁画里

(于阗王后供养人像,位于莫高窟61窟东壁,她的凤冠与项饰镶满玉石,显示出于阗国盛产玉石的特色,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不同于出资的供养人

营建莫高窟的工匠们

鲜少留下自己的身影

他们大多没有家园与财产

且无论是哪个级别的工匠

都是一日两餐,一餐两三块胡饼

但他们把造窟视为一种功德

愿少报工价,甚至义务劳作

不计回报地投入于此

壁画也投影着他们的艺术追求

(夜半逾城图,为佛传故事画,位于莫高窟329窟,讲述释迦牟尼做太子时有感人世生老病死各种痛苦,为了寻求解脱诸苦的方法决定舍弃王族生活,于一日夜间乘马逾越毗罗卫城入山修行,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他们用细腻的笔触、丰富的想象

创造着画中的美丽世界

(57窟沥粉贴金菩萨,壁画上的菩萨各装饰部分使用沥粉,使饰物产生立体感,再在沥粉上贴金,使饰物熠熠生辉,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使之洋溢欢乐

(莫高窟壁画中部分飞天,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无限神圣

(涅槃经变-焚烧金棺,位于莫高窟148窟,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院,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融合四方

(炽盛光佛出行图局部,完整壁画绘有黄道十二宫与二十八星宿,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制图@王天怡/星球研究所)

进入壁画中的美好世界

似乎能够摆脱种种悲戚

但在这重美好世界之外

还有人们要走过的现实

04

纷乱的敦煌城

- 第四重空间 -

长安城的上元节早已曲终人散

翟家窟中的上元灯会还是歌舞升平

翟氏子孙已守护这场灯会三百多年了

但这里同样要落下帷幕

公元1036年,党项族崛起

敦煌变更为西夏统治

王朝变更之际

敦煌的世族们走向了衰落

翟氏子孙世代守护的家族窟内

为后来者中意的千佛图完整覆盖

(莫高窟220窟内的双层壁画,西夏时期绘制的千佛壁画曾覆盖在唐代壁画之上,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敦煌曾借地理优势连接四方

成为极富盛名的西北都会

但和平与辉煌并未持续

这里紧邻阳关与玉门关

西出阳关、生还玉门

都提示着边疆才是敦煌的主要身份

(敦煌玉门关,摄影师@瞿晓峰)

生活于敦煌的人们

不断经受着现实的纷乱

经受着杀戮、屠城、兵变

(敦煌历史变迁示意图,制图@吴昕恬/星球研究所)

没有一个时代没有苦难

没有一个地方没有悲伤

长期处在边疆的敦煌更为悲壮

佛教认为人自出生就与苦相伴

要面对着生苦、老苦、病苦、死苦

怨憎会苦、爱别离苦、求不得苦

以及五取蕴苦

这些苦

在敦煌展现的淋漓尽致

莫高窟在抵达今天之前

见到了无比漫长的悲凉

(释迦苦修像,位于莫高窟248窟,佛教所讲的苦种类繁多,较常见的说法是佛教八苦,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它见过对家国安定的

求不得

张议潮费尽一生心血

只为河西之地能回归唐王朝

但终是飞蛾扑火

唐廷始终忌惮张氏归义军

不断分割其地盘、削弱其势力

使张议潮兄弟先后入长安为质

继而导致张氏内部相互屠戮

使河西地区继续陷入纷乱

(请横屏观看,玉门关以西的戈壁,摄影师@傅鼎)

它见过权力斗争中的

爱别离

为在夹缝中生存

掌管敦煌的曹氏家族

选择以持续的政治联姻获取安定

回鹘公主李氏

便是嫁到敦煌和亲的第一人

通过联姻等和平手段

敦煌在乱世中获得了百年安稳

但李氏公主的个人生活却极为不幸

在曹氏清理内部回鹘势力时

她的儿子全部被杀

丧子之痛使她最终双目失明

(回鹘公主李氏供养人像,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在曹氏家族窟内

那些身着华服的女眷们

还有很多都是为了政治出嫁

(莫高窟61窟东壁曹氏女眷供养人像,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莫高窟61窟,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它见过民族冲突下的

怨憎会

敦煌人阴处士心中

自己活得左右为难

阴氏先祖曾勠力战场、为国驱驰

却因遭受猜忌而漂流他乡

鉴于先祖的教训

阴氏一直善于攀附统治者

(阴氏家族主持下为武则天修建的大像窟,“怨憎会”为佛教八苦之一,意为要与憎恨讨厌的人相处在一起,无法摆脱,摄影师@徐海洋)

安史之乱后

中原王朝势力跌落

为能在动荡的环境中自保

阴氏家族开始追奉吐蕃统治者

他们本是忠君尽孝的汉族世家

憎恶着欺压汉民的吐蕃统治者

却还是为了保全家族屈膝吐蕃

在阴处士心里,自己像是一个“活死人“

(维摩诘经变图-吐蕃赞普出行,位于莫高窟第159窟,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制图@郑伯容/星球研究所)

它也见过人人都要面对的

老病死

女子真净,是一介平民

对她而言

父母双双过世就是人生中的大事

她出资在此绘制佛像为双亲祈祷

将莫高窟视为了自己的精神寄托

(莫高窟328窟左胁侍菩萨,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然而

包容众生、抚慰众生的莫高窟

又何尝不是于苦难

16世纪中叶,当明王朝封闭嘉峪关后

敦煌基本上成为了关外的废弃之地

兴盛千年的莫高窟就此陷入沉睡

等待着一场场盗窃将它唤醒

它本来只有无边的茫茫

却盛下了那么多的美好

它那么美好,命运却那么令人心碎

让人叹息着“吾国学术之伤心史也”

(唐代彩绘鎏金泥塑供养菩萨像,原位于敦煌莫高窟第328窟,现藏于哈佛大学萨克勒博物馆,自1900年后莫高窟文物不断流失海外,仅藏经洞流失文物数量便高达3万余件,上文转引自陈寅恪,摄影师@动脉影)

1943年

常书鸿放弃了优渥的生活

伴着凛冽的寒风来到敦煌

为挽救支离破碎的莫高窟

他在此固执守护了四十年

(面朝莫高窟的墓地,安葬着常书鸿、段文杰两位院长,以及敦煌研究院早期的同仁,摄影师@张扬的小强)

与常书鸿一样的人还有很多

他们从五湖四海来到沙漠戈壁

治理风沙、抄绘壁画、整修洞窟

埋身卷帙浩繁的文卷

(敦煌文物研究所美术室李其琼在临摹莫高窟壁画,照片分别拍摄于1955年与1984年,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守护着先人们的愿望

复活着普罗大众的创造

(都督夫人礼佛图,段文杰临摹,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幸好,世上还有莫高窟

在敦煌饱受苦难的人们

还能有精神上的寄托

它映射着人们的内心世界

尽管人们经受过命运的无常

辉煌过、沉沦过、期待过、煎熬过

笑过、痛过、爱过、恨过

依然能在这里寄托美好

(莫高窟第158窟涅槃像,于吐蕃统治时期建造,涅槃的释迦摩尼唇含笑意,图片来源@敦煌研究院)

幸好,世上还有莫高窟

它让芸芸众生穿透历史

继续向我们诉诸着

能超越诸多苦难的

是我们自己内心中

美的召唤

(俯瞰莫高窟,摄影师@徐海洋)

1600米,物是人非

1600年,呼啸而过

它有什么吗?

从星河到人间皆有所想

它有什么吗?

最初不过一片沙石

(请横屏观看,与鸣沙山融为一体的莫高窟,摄影师@徐海洋)

本文创作团队

撰文:叮叮 编辑:所长

图片:余宽 地图:吴昕恬

设计:王天怡&郑伯容&龙雁翎

审校:撸书猫&野庐&洪鹤&陈景逸

特别鸣谢

孙志军老师

【参考文献】可上下滑动查看

[1]敦煌研究院主编. 敦煌石窟艺术全集[M]. 上海:同济大学出版社, 2016.01.

[2]樊锦诗,赵声良著. 灿烂佛宫 敦煌莫高窟考古大发现[M]. 杭州:浙江文艺出版社, 2004.08.

[3]赵声良. 敦煌石窟艺术简史[M]. 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 2019.09.

[4][美]巫鸿. 空间的敦煌:走近莫高窟[M].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有限公司, 2022.01.

[5]荣新江著. 敦煌学十八讲[M]. 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08.

[6]郑炳林,李军著. 敦煌历史地理[M]. 甘肃教育出版社有限责任公司, 2013.11.

[7]荣新江著. 归义军史研究——唐宋时代敦煌历史考索[M]. 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 2015.03.

[8]马世长.中国佛教石窟的类型和形制特征——以龟兹和敦煌为中心[J].敦煌研究,2006(06):43-53.

[9]杨富学,路虹.甘州回鹘天公主再考[J].石河子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9,33(01):91-101.

[10]沙武田.一幅珍贵的唐长安夜间乐舞图——以莫高窟第220窟药师经变乐舞图中灯为中心的解读[J].敦煌研究,2015(05):34-44.

[11]张景峰. 敦煌阴氏与莫高窟研究[D].兰州大学,2014.

[12]马德.敦煌的世族与莫高窟[J].敦煌学辑刊,1995(02):41-47.

[13]马德. 敦煌历史上社会力量对莫高窟的贡献及意义[C]//.社会力量参与文物保护论坛文集.,2016:71-82.

[14]马德.敦煌工匠与敦煌石窟[J].上海视觉,2018(01):25-30.

[15]杨际平,郭锋等著. 五-十世纪敦煌的家庭与家族关系[M]. 长沙:岳麓书社, 1997.10.

[16]孔令梅. 敦煌大族与佛教[D].兰州大学,2011.

[17]李国,沙武田.莫高窟第156窟营建史再探[J].敦煌研究,2017(05):49-56.

[18]范鹏.曹氏归义军初期敦煌洞窟营建中折射出的价值观——以莫高窟第98窟为例[J].敦煌研究,2016(02):1-7.

[19]施萍婷.敦煌经变画[J].敦煌研究,2011(05):1-13+125-129.

[20]杨明.佛教伦理及其中国化发展[J].伦理学研究,2010,(06):71-76.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