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报是谁发明的 电报之父是谁发明的

时间:2023-05-13 12:31/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2496 评论:0

在如今这个“天涯若比邻”的互联网时代,“电报”这种古董级的通讯技术几乎已经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中了。曾经彻夜灯火通明,月发报量超过300万份的北京电报大楼,半年前已经将唯一的一台发报设备和最后的3名发报员转移到了北京长话大楼。

已经不能发电报的北京电报大楼。(2017年11月2日摄)

而搬迁到北京长话大楼的电报业务窗口,蜷缩在一楼大厅的一个不起眼的角落里。听说有人要发电报,工作人员首先询问要发到哪里,因为目前一些地区,包括河南、陕西、江西、宁夏和湖南,都已经不能再接收电报了。

北京长话大楼一楼的电报窗口

发电报的价格和几十年前一样,依然是一毛四分钱一个字。看起来虽然不多,但是不发电报不知道,收件地址和收件人的姓名是都是要按字算钱的,这样下来,短短十几个字的电报,加上地址,价格就达到了五块多钱,不要说几十年前,就是现在,这都堪称是“天文数字”了,因为如果发手机短信,只需要不到一毛钱,而发微信,价格可以忽略不计。

周报君默默的祝福,朋友们感觉到了吗?电报的内容是“祝读者朋友们身体健康万事如意”

发电报的人越来越少了,周报君是那天唯一的一位顾客。而电报的递送效率也变低了,曾经一份加急电报,在6个小时之内就能跨越几千公里,送达到收件人手上,而今天电报的效率,和邮政平信几乎没有区别了。

上个世纪80年代,在电报大楼发电报和打长途电话的北京市民

时光荏苒,沧海桑田。电报早已辉煌不再,但这项见证了三次工业革命,两次世界大战的伟大发明,为我们留下了太多难忘的故事与回忆。

“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

美国人萨缪尔?摩尔斯(Samuel Morse)发明“摩尔斯电码”和电报机之前,是一位画家。

萨缪尔?摩尔斯创作的油画

1825年2月,正在为华盛顿市政府作画的摩尔斯收到了妻子分娩的消息。得知妻子的身体状况并不是很好,摩尔斯准备暂时放下工作,返回康涅狄格州去照顾妻儿。临行前,他又收到了自己父亲的信件,告诉他家里一起安好,妻子正在康复。但当6天后摩尔斯赶回家中的时候,发现妻子已经去世了。很多人说,摩尔斯发明电报的动力,也许就来源于这次因为信息滞后而产生的悲剧。

萨缪尔?摩尔斯( 1791-1872)

其实,早在1750年代,人类就开始尝试利用电流来传递信息,但是由于技术的局限性以及操作的复杂性,早期的电报装置都无法得到应用和推广。摩尔斯用不同的点、横线和空白组成符合来代表26个英文字母和10个阿拉伯数字,并且于1837年发明了一种新的电报机,按下电键,便有电流通过。按的时间短促表示“?”(嘀),按的时间长表示“-”(嗒),比较常用的字母E便只用“?”表示,而用的相对较少的Q则用“- -?-”表示。这套编码系统,就是著名的“摩尔斯电码”。而我们最耳熟能详的“SOS”之所以能够成为国际通用的紧急救援信号,只是因为SOS“???- - -???”(嘀嘀嘀哒哒哒嘀嘀嘀),是发报方最容易发出,接报方最容易辨识的电码。

早期电报机

1843年,摩尔斯用美国国会赞助的3万美元,建起了从华盛顿到巴尔的摩之间的长达64公里的电报线路。1844年5月24日,他在华盛顿国会大厦最高法院会议厅里,发送了世界上的第一封电报,内容是《圣经》中的一句话:“上帝创造了何等的奇迹!”(What hath God wrought!)

摩尔斯电码和电报机得到了迅速的推广和普及。早期的电报只能在陆地上通讯,后来使用了海底电缆,开展了越洋服务。20世纪初人类开始使用无线电拍发电报,电报业务基本上覆盖到地球上绝大部份地区。在超过一百多年的时间里,电报一直都是世界上最高效、应用范围最广的通讯方式,没有之一。

“干不了,谢谢”

摩尔斯发出第一封电报之后不到30年,中国的电报事业也开始起步了。1871年,英国、俄罗斯和丹麦等国,秘密铺设了香港至上海、长崎至上海的全长2237海里的水下电线,并在上海租界设立电报局。

因为这条电报线,清政府和洋人们发生了多次摩擦,但很快清政府也发现电报这种新玩意儿挺厉害,比骑马送信快多了。福建巡抚丁日昌率先在福州开设了电报学堂,培训电报技术人员,并于1877年修建了高雄至台南的中国第一条电报线。1880年,李鸿章在天津设立电报总局,第二年便建成了全长3075华里的津沪电报线,沿线设立了7处电报分局,向公众开放,收发公私电报。

清末的电报房

由于汉字的机构复杂,无法直接用摩尔斯电码表示,1873年,法国驻华人员威基杰(S.A.Viguer)参照《康熙字典》的部首排列方法,挑选了常用汉字6800多个,用四个阿拉伯数字代表一个汉字,编成了第一部汉字电码本《电报新书》。这种编码方式通过多次改良,成为了后来中国通用的“四码电报”。(比如“电报”译成四码电报就是7193 1032)

清末“四码电报”对照表

发送电报按字计价,“字字是金”,如今的80后、90后上小学时都还学过缩编电报稿,可见发电报时节约用字有多重要。而电报中的日期如何表达便成了优先要考虑的问题。状元洪钧发明了一种用地支(子、丑、寅、卯等12字)代替月份,《平水韵》中的韵目(东、冬、江等31字)代替日期的电报纪日方法,比如子东就是1月1日,寅江是3月3日。这套记录日期的方法,一直用到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初期,前后使用了70多年。比如臭名昭著的“艳电”,就是汪精卫在1938年12(亥)月29(艳)日发表的。

是不是感觉很高大上呢?在清末,电报价格实在是太高了,而且没有点文化,恐怕连怎么去发电报都不知道。于是,在很多普通老百姓的眼里,电线(当时的电线主要就是电报线)和电线杆也就成了一种非常神秘甚至有些邪恶的东西。许多人猜测,教堂里的洋人们,就是用电线把中国信徒的魂魄传走,把他们变成了行尸走肉,死心塌地为洋教卖命。所以,当义和团兴起,电报线也就被当做了重要的攻击目标(“拆铁路,拔线杆,紧急毁坏火轮船”)。列强们在北京的使馆被围攻,因为电报线被切断,不得不派了一名神父冒死去天津发电报搬救兵。

虽然经历了许多波折,但是电报这种快捷方便的通讯方式最终还是得到了老百姓的认可,在民国时得到了进一步普及。有一个很有意思的故事,胡适1917年在北京大学任教,大力推广白话文写作。很多学生不习惯,便想方设法找胡适的别扭。有学生在课堂上说:“白话文废话多,发电报花钱多!比如胡适先生的老婆死了,他的家人发电报就要写‘你太太死了快回来’,需要8个字,而文言文只需要‘妻丧速归’四个字,能省不少钱。”

胡适(1891 -1962)

胡适没有生气,对学生们说,如果有人请你去做官,而你不想去,用文言文怎么回电报呢?大家讨论一番,用字最少的是“才疏学浅,恐难胜任”这8个字。胡适笑笑:“用白话文只需要5个字,‘干不了,谢谢!’”

“AF可能缺少淡水”

在普通民众眼中,电报是“快”的象征。而在军人眼里,电报一度是战争中最靠谱的通讯方式。电报可以通过无线电波传递信息,不需要卫星、基站、wifi或者电话线,只要接上一根天线,就可以在任何地方收发情报。但是问题是,这种无线电通讯完全是一个开放的系统,己方发的电报,对方也是一览无余的。于是,各国都在摩尔斯电码的基础上,,开发出了无数种信息加密的方式。

一旦己方的电报被敌方破译,面临的往往是灭顶之灾。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偷袭珍珠港,歼灭了美国太平洋舰队的主力。日本尝到了甜头,决定再次集中兵力,拿下中途岛,趁机彻底歼灭美国的航母舰队。

日本军队收发电报使用了一套被称为“JN25”的密码,美国人虽然破译了部分电报内容,但是发现依然弄不清日本到底要在哪里发起攻击。美军破译小组发现日军的电报中频繁出现“AF”这两个字母,根据之前日军的行动和战场信息,美军推断“AF”指的很可能是中途岛。

为了证实这一次推断,中途岛基地的美军司令部用摩尔斯电码向本土发了一封电报,报告中途岛上的淡水设备发生了故障。果然,日军用密码电报报告:AF可能缺少淡水。

中途岛海战(艺术作品)

于是,美军设下了十面埋伏,以逸待劳,瓮中捉鳖,在1942年6月3日对来犯的日本海军迎头痛击,以损失一艘航母的代价击沉日军4艘主力航母和300多架飞机,更重要的是,日军那些身经百战的飞行员和舰员损失殆尽。经此一战,日本元气大伤,太平洋战场的形势也随之逆转。

德国在二战中使用一种当时十分先进的“恩尼格玛”(ENIGMA)密码机,通过复杂的转码程序给电报加密,而且经常变换密码。为了破译德军的密码电报,英国人也是绞尽脑汁。后来被称为计算机之父与人工智能之父的阿兰?图灵(Alan Turing)带领200多人的科研队伍,成功研制出了两款功能强大的密码破译机,将英国情报机构每月破译的情报数量从39000条提升到84000条。而图灵发明的这些密码破译机,正是现代计算机的雏形。

本尼迪克特?康伯巴奇在电影《模仿游戏》中饰演阿兰?图灵

因电报而生的电脑,作为主力开创了一个新的互联网时代。2006年1月27日,曾经的电报业巨头,美国西联国际汇款公司正式宣布停止电报业务。而让人感慨的是,这条公告是在电脑上发布的,发布一周之后才被人注意到。

毫无疑问,电报这项业务已经没落了。但是人类依然在使用电磁波传递着信息,只是手段越来越快捷方便了。而用电报技术传送图片的“传真”,依然在当今社会发挥着巨大作用。电报并没有“死”,只是他成长的太快,我们已经有些认不出他了。

(小小科普一下,1907年11月8日,巴黎《画报》通过海底电缆,用12分钟将一张英国国王的照片传给了伦敦《每日镜报》,这是人类历史上的第一张传真照片。)

文章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