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风水文化 中国风水
风水在中国古代是一门被人们高度重视的“科学”。古代社会一般稍有文化的人都会懂得一些风水知识,不论身份地位,几乎所有人都相信风水的作用,并在社会生活中遵从风水理论的指引。朝廷设置有专门研究风水的官员,凡是建筑宫殿、衙门、住宅、陵墓,都需要这些官员选定吉址,规划好方位布局;如果遇到有大事发生,更需要请他们进行占算。平民同样非常重视风水,婚丧嫁娶都要翻看黄历,选定吉时;而在修建住宅或墓地的时候,也会请专业的风水师来选吉址、布好局,如果遇到不顺利的事情,还要请风水师为其改善风水。可以说,风水是影响到古代中国人生活方方面面的重要内容。
风水学的作用
中国风水博大精深,它的宗旨是细致周密地考察、了解自然环境,对自然加以利用和改造,从而为人们创造良好的居住环境。
风水可以改天命而夺神功,这是古人对风水学的高度评价。风水学告诉人们要认清并顺应自然、风水的规律,做到天人合一,要维护良好的自然环境,有了风水宝地的吉祥之气的感应与庇护,那么自己和后人便可以平安昌盛,如果每个家庭都能获得风水宝地的吉利祥和,人人平安幸福,社会自然而然就会和谐,民族国家也就会因人人幸福、家家平安、社会和谐而繁荣强盛,这就是风水学对人类最大的贡献所在。“朝向阳光、遮蔽风雨、预防火灾,靠近水源、有利于出行”是人们选择居住的最基本的理论。
太极八卦
风水的渊源与历史
中国古人把风水称为堪舆,又叫地理,故称堪舆风水地理。可分别解释为:堪(观察天)、舆(勘察地)、风(空气空间)、水(水文水质)、地(地形地质)和理(研究分析理论)。早在原始时期,就已有风水出现,人们不断地总结居住环境的优劣,在居住实践中积累了大量的宝贵经验,到了汉唐时期就形成了比较全面、系统性的中国风水学理论,明清时期达到鼎盛。
“葬者乘生气也。气乘风则散,界水则止。古人聚之使不散,行之使有止,故谓之风水”。就是说:以阴阳为根本,以“生气论”为核心,以藏风、得水为条件,以寻求一个理想的墓葬环境为着眼点,以福荫子孙为最终目的。
所谓风者,取其山势之藏纳,土色之坚厚,不冲冒四面之风与无所谓地风者也;
所谓水者,取其地势之高燥,无使水近夫亲肤而已,若水势曲屈而环向之,又其第二义也。
明徐善继综述前人论说,认为风水的奥妙在于‘气聚与气融’。
风水理论实际上就是将物理学、水文地质学、宇宙星体学、气象学、环境景观学、建筑学、生态学以及人体生命信息学等多种学科综合为一体的一门自然科学。它是中国古人伟大的拥有集体智慧的宝藏,理应为我们后人所学习、探究,将其发扬光大,传承下去。
风水是中国的环境文化
“天人合一”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概念。按照这一概念的要求,人作为自然的一分子,按照天道运行的方式生活,就化自然所有为自己所有,进而达到与自然融合为一体的境界。这种境界是许多古人毕生孜孜以求的,而风水就是人与自然协调共生的学问。
所谓“天人合一”,从根本上说就是教人如何最有效地利用自然,而多采取的方法就是顺应天道,尽量按自然运行的方式去寻找最好的自然条件,或者尽量将自己所处的环境改造到与白己最为协调,面这种选择环境、顺应环境、改造环境并使之与自己相协调的方法,就是风水。
所以,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的角度看,从改造和利用自然环境的意义上看,风水学也就是中国的环境文化,是一种自然科学的宝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