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城市规划 上海城市规划2035图解

时间:2023-04-21 03:17/span> 作者:tiger 分类: 经验 浏览:7430 评论:0

封面照片来源:http://www.flickr.com

《上海城市规划》

2021年第3期

本期主题:省级国土空间规划

本刊特稿

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编制研究

——基于《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实践探索

A Study on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of Metropolitan Area: Based on Practice and Exploration of Spatial Cooperative Planning of Great Shanghai Metropolitan Area

熊 健 孙 娟 屠启宇 马 璇 张振广 杜凤姣

摘要:基于国内外既有实践探索,重点探讨我国都市圈国土空间规划的定位和作用、空间范围界定、规划原则、编制重点和编制管理等核心问题,认为我国都市圈规划定位应以国土空间规划作为基本属性并兼顾发展规划,空间范围划定应综合考虑地理的邻近性、功能的关联性和行政的完整性,规划组织编制则强调上下结合和平等协商,技术思路重在建立开放平台、聚焦底线与协同,同时要充分考虑全国地区差异性,在规划编制管理方面突出因地制宜和分类管理。最后,对上海大都市圈空间协同规划的实践探索进行总结,主要包括认识其兼具“通勤圈+功能圈”的特殊性,形成的共识目标愿景并开展有限规划,在实施层面形成8大系统行动与5大空间板块行动,并推动建立共同编制、共同认定与共同实施的空间协同机制。

主题文章

省级次区域国土生态空间格局构建与管控政策

——以川西北生态示范区为例

The Construction and Control Policy of the Ecological Spatial Pattern of the Provincial Sub-regions: A Case Study of Northwestern Sichuan

颜文涛 陈 卉 万山霖 李子豪 王雨琪 李思静 孙 荣

摘要:面对现有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构建方法跨尺度研究较少、生态系统服务(以下简称“ESs”)评价阈值设置存在不确定性和主观性、生态空间管控政策有待明确等问题,以川西北省级次区域为例,在测度水源涵养、水土保持、气候调节和生物多样性维护4项ESs供应水平的基础上,根据生态空间供应ESs的累计功能特征,提出生态系统服务重要性分级的评价方法,进行ESs重要性的单项和集成评价,识别四级生态优先区和两级生态廊道,构建符合生态战略一致性检验的区域生态空间格局,进而提出生态空间的分区管控政策。以期为跨尺度、跨区域生态空间格局提供理论和方法支撑。

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生态功能区定位融合的现实困境与解决途径

The Conflict between Ecological Function Zone and Ecological Red Line: Dilemma and Options

吴宇哲 武艺杰

摘要:在重点生态功能区内划定生态保护红线,守住自然生态安全边界,是“十四五”规划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以宁夏石嘴山市为例,通过分析其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与生态功能区定位融合的现实困境,剖析引发困境的原因,进而提出4条解决途径:积极推进“多规合一”、协调政府和市场的关系、优化划定实际操作和统筹多种分析方法。有助于构建石嘴山市“两屏一带、多廊多点”的生态空间格局,建设成为国家贺兰山区和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的先行区,以期为全国其他各级市县协调并承接上级生态功能区定位、科学合理划定生态保护红线提供思路和参考。

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县城空间扩展特征及规划引导

Spatial Expansion Characteristics and Planning Guidance of Counties in Northwest Sichuan Ecological Demonstration Area

赵 炜 李 渊 王超深 杨 铭

摘要:县城空间扩展与生态约束博弈下的“点群式”矛盾已逐步成为制约川西北生态示范区良性发展的关键,具体表现在:县城空间周围的景观生态格局遭受破坏,面临的地质灾害威胁加剧;县城空间陷入“轴向式”扩展与“高地侵蚀式”扩展的两难问题;县城空间扩展过程呈现出高度的“自发性”与“无序性”。从川西北特殊的地域环境入手,将县城空间扩展类型划分为高原平坝型、山地宽谷型和山地峡谷型,并从规模、形态、布局等维度定量测度其空间扩展特征,揭示了上述核心问题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现实规律。基于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的技术路径,在双评价、用地指标分配、城镇开发边界划定等方面提出优化思考,有助于为市县级国土空间规划在川西北生态示范区的适应性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流域视角下CA模型在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应用

——以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为例

Application of the Cellular Automata Model in the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on the Perspective of Basin: A Case Study of Henan Province Yellow River Basin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林文棋 刘 丽 吴纳维 周亦恒 陈会宴 李绍辉

摘要:基于省、市级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指南,以河南省黄河流域国土空间规划为例,进行流域尺度的城镇空间扩展模拟,并为城镇开发边界划示、差异化制定城镇发展策略及城镇“双宜区”判定提供科学支撑。采用实证分析法、元胞自动机(CA)与Logistic回归模型算法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CA与Logistic回归模型算法结合进行城镇空间扩展多情景模拟,为城镇开发边界划定提供科学支撑;(2)根据对比分析结果进行不同发展动力与限制要素驱动下的区县扩展特征与规律研究,为差异化制定流域发展对策提供科学支撑;(3)基于城镇开发边界划示方案,进行“双评价”结果的农业生产与城镇建设双适宜区判定、基本农田调整建议,为科学统筹生态、农业与城镇空间提供支撑。结论显示,基于机器学习和CA模拟技术构建的多情景模型可为次区域向市县城镇建设用地指标传导和城镇开发边界划示提供科学支撑,有效指导流域尺度的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传导体系构建及运行机制研究

Study on Transmission System Construction and Operation Mechanism of Provincial Spatial Planning

李 莉 左玉强

摘要: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在当前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承担着重要的协调作用。从规划体系、责权对等、协同治理出发,以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为研究对象,构建纵向“层级”传导、横向“类型”传导、实施“过程”传导框架。在此框架下,从指标、分区、政策方面探讨传导内容和方式,形成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和体检评估指标为基础的“刚弹结合”的传导指标和配套的传导方式;以主体功能区战略为引领,研究战略分区逐级向下传导和单元式的分区传导方式;以国土空间用途管制制度为根本,提出政策传导内容,并同步提出立法、政策、技术、监督等传导运行机制,以期为国土空间规划编制审批、实施监测等提供参考。

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农业空间规划内容体系及传导初探

Research on the Planning Contents of Rural Space and the Conduction in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System

裴新生 刘振宇 钱 慧

摘要:针对当前国土规划中对农业空间规划关注不足的问题,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中农业空间规划的内容和传导关系进行研究。基于对原有相关规划中农业空间规划的核心内容和传导方式的回顾以及对国土空间规划体系构建要求的分析,提出农业空间规划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各层级国土空间规划中的农业空间规划内容各有侧重但上下之间是一个可传导的体系,同时农业空间规划内容应体现差异性。在此基础上结合实践,对省市县乡四级国土空间规划中农业空间规划的内容重点和传导框架进行探索。

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区域生态共治的策略与思考

The Strategy and Thinking of Regional Ecological Co-governance in Provincial Territory Spatial Planning

陈惠斐 萧敬豪

摘要:生态空间外部性与改革开发以来生态空间治理职能的专业化和碎片化始终是区域生态空间治理的难点。省级国土空间规划作为构建省域政府间生态共治框架的关键政策工具,是促进生态共治形成、推动治理实施的重要抓手。基于空间治理的视角,分析省域生态共治的空间管制与资源管理制度基础,认为目前省域层面丰富的空间治理工具需进一步整合,省域自然资源管理机制、管理目标和转用路径有待完善。提出省级国土空间规划在编制期构建省域生态结构传导框架,上下协调推动生态要素边界落地;实施期培育完善生态共治动力与路径的建议。最后就生态共治从耕地保护的单目标向维育“山水林田湖草沙”生命共同体的多目标转变的现实困境进行讨论,以期为省域国土空间规划推动区域生态共治提供借鉴。

专题研讨

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圈:自然生态场景&创新生产场景

编者按:为贯彻落实乡村振兴战略,践行“人民城市”理念,凸显农业农村的经济价值、生态价值和美学价值,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于2020年6月启动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研究,目前已形成《上海乡村社区生活圈规划导则》,并开展乡村社区生活圈试点实践。本年度将结合导则编制与试点工作,举办系列专题讨论会,邀请各界专家共绘乡村未来发展蓝图。2021年5月8日和6月11日,由上海市规划和自然资源局、上海市城市规划设计研究院主办的“未来乡村社区生活圈”系列之“自然生态场景”和“创新生产场景”专题研讨会在上海市铜仁路333号绿房子举办。讨论会邀请参与乡村规划建设的专家和实践者进行经验交流和探讨,以期为乡村自然环境优化、乡村农业现代化发展提供新颖思路。

城市研究

武汉远城区吸引力的要素识别和规划优化

——以东西湖区为例

The Feature Extraction for Attractiveness and the Optimization of Planning in a Suburban District: A Case Study of the Dongxihu District in Wuhan

潘起胜 焦洪赞 刘学军 郑振华 赵 爽

摘要:疏解中心城区人口,改善远城区的居住和就业条件,促进其人口和产业的集聚发展,是国内外城市共同面对的课题。既有研究表明,合理规划远城区的公共服务设施并优化其产业空间布局,是引导中心城区人口向远城区疏解的着力点。以武汉东西湖区为研究对象,首先开展文献收集、问卷调查、实地踏勘和数据收集;其次通过综合分析,找出与城市规划有关的吸引力的规律,建立武汉远城区人口吸引力的评价指标体系;再者利用多元回归模型,识别显著要素,确定模型和要素的空间效应;最后通过对比要素的空间效应和原有规划方案,提出规划建议,改进和完善规划的评估和优化工作。

街道空间步行环境测评研究

——以北京什刹海历史文化街区为例

Research on Evaluation of Walking Environment on Streets: A Case Study of Shichahai Historic Scenic Area

周梦茹 魏寒宾 边兰春

摘要:步行环境的综合评价是历史文化街区实现动态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之一。以什刹海街道地区的空间步行环境为例,构建基于安全性、舒适性、便捷性、识别性的原则,以通畅度、有效宽度、遮荫率、平整度、步行道密度、可识别度为评价指标的步行环境评价体系;运用均方差权值法赋予各项指标权重,计算出综合评分,再将评分结果输入SPSS中进行聚类分析,并依据分类结果提出禁停限行、优化道路断面、增加绿化等提升什刹海地区街道空间步行品质的规划建议。

城市更新中遗产保护的阶梯式介入

A Ladder Intervention of Heritage Protection in Urban Renewal

霍晓卫 徐慧君 胡 笳 陈旭娟

摘要:新时代城市更新对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提出更高要求。对于待更新地区现存的历史资源和信息,包括法定保护的文化遗产和尚未法定保护的历史文化遗存,在更新过程中如何采取合适的保护策略?又如何结合城市更新更好地促进遗产的保护和展示利用?实践案例中选择的更新模式具有不同的保护与更新力度,在遗存保存现状情况与更新方式之间形成了一些对应的特征模式。将这些模式纳入整体性框架内进行对比与理解,并提出遗产保护阶梯式介入城市更新的模型。以期更好地推动遗产资源从保护走向传承,为未来的更新和保护融合提供一些可借鉴的基本方法。

破碎化分析视角的工业用地空间绩效

——以上海市闵行区为例

The Spatial Performance of Industrial Land Distribution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Fragmentation Analysis: A Case Study of Minhang District in Shanghai

杨 帆 陶沛宏 郭长升 沈珏琳

摘要:选择边缘城市化地区探索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破碎化”分析方法,通过用地破碎综合指数表征研究范围内工业用地空间绩效,为识别亟待更新的空间单元和采取差异化的规划策略提供借鉴。采用景观格局分析方法和熵值TOPSIS方法对上海市闵行区工业用地权籍数据进行分析,发现:(1)采用熵值TOPSIS方法构建综合多种因素的工业用地斑块破碎综合指数模型,可以定量表征街镇单元工业用地空间分布“破碎化”程度;(2)闵行区各街镇工业用地“破碎化”程度相差较大,用地破碎综合指数(FI)的变化趋势揭示街镇采取了不同的转型策略;(3)闵行区的工业用地空间分布具有典型的边缘城市化地区特征,用地空间分布“破碎化”分析揭示了用地布局的空间绩效内涵。结果表明,在同级行政单元间比较工业用地斑块破碎综合指数(ILP-FI),可形成用地“破碎化”程度评价。破碎综合指数的高低为针对性提出转型更新规划策略提供支撑,也为检验规划对策的有效性提供路径,并对国土空间规划的编制具有支撑作用。

治理能力现代化导向下的控规审批制度改革研究

——基于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的探索与实践

A Study on the Reform of Regulatory Plan Examination and Approval System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Modernization of Governance Capacity: Based on the Exploration and Practice of Guangzhou Urban Planning Committee

刘 涛

摘要:从城市规划委员会的视角,以广州市为例探讨审批制度改革。广州市城市规划委员会改革的主线一直围绕优化内设机构、审批事权下放、加强科学性论证等制度供给端开展,但在需求端仍然存在刚性和弹性矛盾、整体与局部利益矛盾、市区事权边界不清晰和联动不足等结构性问题。基于实现规划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目标,提出构建“事权清晰、放管结合、科学高效”的改革思路,并提出4方面改革建议:一是优化控规编制技术,增加空间层级,明确控规调整和豁免程序的边界;二是依托空间信息管理平台,建立以片区为基本单元的开发容量平衡机制;三是针对未下放审批权限的区,合理划分市区事权,收放结合;四是针对已下放审批权限的区,加强市级层面在事前事中事后的全过程指导和参与。

德国多代互助社区养老模式及其启示

Multigenerational Community Pattern for the Elderly in Germany and Its Enlightenment

彭伊侬 周素红 文 萍

摘要:随着我国老龄化状况的演变与养老服务供给模式的转变,现行的养老体系亟待进一步优化与完善。在梳理多代互助社区内涵及发展历程的基础上,对志愿型多代互助养老社区与住宅型多代互助养老社区的规划运营模式进行深入对比,指出德国多代互助社区围绕老年人群的精神需求,以邻里社区为平台,以无血缘关系的代际互助为核心,以社会组织为重要参与角色的社区营造模式值得我国借鉴。基于我国养老服务体系特征,提出将非血缘关系的代际互助养老模式作为家庭养老模式的重要补充,在鼓励社会组织深度参与的同时有效发挥政府的监督职能。

规划实践

基于“两山”理念的浙江乡村规划实践

Rural Planning Practice in Zhejiang Province Based on the Concept of "Lucid Waters and Lush Mountains are Invaluable Assets"

张乐益 张 静 吕冬敏 余建忠

摘要:分析、探讨并展望“两山”理念与浙江乡村规划间的系统持续影响。在近20年间的浙江乡村实践历程中,乡村规划伴随着“两山”理念的起源和发展,同时又受到“两山”理念的深刻影响,形成分析和考察“两山”理念的重要“窗口”。通过对“两山”理念形成过程与内涵演进的系统梳理,揭示其在发展观、方法论和本体认知3方面对乡村规划产生的重要影响。基于浙江乡村规划发展中综合性、体系性和政策性的趋势分析,阐释该影响具体表现为规划的生态观、系统观、美学观、创新观和民生观的持续改变,以及其作为政策工具属性的强化,并以此作为阶段性的经验总结。最终指出“两山”理念在以乡村振兴为目标、以国土空间规划编制改革为背景的新阶段,对村庄规划还存在转化路径和全要素框架组织等方面的需求。

存量发展时代全球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方法思考

——基于上海市金桥城市副中心规划实践

Planning Method of Sub-centers in Global Cities from a Perspective of Inventory Development: A Case Study of Jinqiao, Shanghai

马 倩

摘要:存量发展时代全球城市中心区的持续更新或将成为常态,存量视角下公共中心的规划编制更趋于尊重产权现状,提前锁定开发机制;尊重人本需求,确保公共利益优先;尊重市场规律,复合高效利用土地;尊重多方协同,联动重大基础设施。基于上海市金桥城市副中心从概念方案至控详规划全过程参与的工作经验,总结提炼存量视角下城市副中心规划编制特有的内容构架,并提出:机制先行、分类引导;强控公利,预留弹性;轨交之上、高效复合;前置协调,总控机制等方面的思考。

“城市双修”视角下垃圾填埋场的改造策略研究

——以扬州“小茅山”垃圾填埋场改造为例

Research on the Reconstruction Strategy of the Landfill under the Perspective of "Urban Renovation and Restoration": A Case Study of "Xiao-mao Hill" Landfill Reconstruction in Yangzhou

朱李奎 吴玉林 卢 伟 孙 煜

摘要: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城市废弃场地开始出现。如何解决废弃地对城市带来的负面影响成为各类城市普遍面临并亟待解决的问题,其中城市垃圾填埋场的改造是后工业化景观改造的一项重要内容。对国内外城市垃圾填埋场改造与生态修复的现状进行分析,并针对垃圾填埋场的场地安全、生态修复、建筑设备资源化利用、场地文脉传承及合作运营等问题提出应对策略;进一步通过对扬州“小茅山”垃圾填埋场景观改造为“花都汇”生态公园的实例进行分析,探索以垃圾填埋场为主体的城市综合污染场地景观改造、生态修复与再利用的规划策略,以期为城市“棕地”治理和“城市双修”提供参考。

交通规划

城市中心区慢行路权的有机分配研究

——以上海市为例

The Organic Allocation of Non-motorized Traffic's Right of Way in City's Central Area: A Case Study of Shanghai

楚天舒

摘要:近年来慢行交通复兴浪潮日益显著,然而在城市中心区的规划建设中,慢行出行依然没有得到充分的重视,步行交通与非机动车交通空间存在与城市活动规律不匹配、不满足交通出行需求等问题,慢行交通的路权分配不充足。针对城市中心区活动特点,从发展多模式交通的综合视角出发,探索中心区多层级慢行路权的建立方法,并通过统筹整合街道空间,实现慢行交通合理路权分配。在此基础上建立新型街道分类体系,以保障慢行路权为出发点,明确各类街道管控重点内容,并初步提出新型街道分类在未来付诸实践的可能路径。

高速铁路可达性对区域、城市和车站层面土地使用的影响

——基于研究综述的评价框架

The Impact of HSR Accessibility on Regional, Local and Station Level Land Use: An Evaluation Framework Based on Literature Review

许 劼

摘要:相关理论和实证研究表明,高铁对于城市用地发展具有深远的影响,并会带来城市用地发展的不平衡。然而,用地变化能在多大程度上归因于可达性,结论差异性较大,尚没有定论。为了将现有聚焦于结论的文献综述转型为注重研究方法和变量,追溯3个空间层面的研究,分离可达性和其他要素,并分析在不同背景下实证研究结论差异的原因。目前大部分研究方法可以归纳为4类:情景比较、分组对照、回归模型和离散选择模型。同时,可达性指标包括定性分析、影响区划分、单个指标、综合指标和成组指标。最后,推荐采用基于实证的纵向研究,选取与研究目的相符的弹性指标。

无人驾驶技术对城市空间的影响初探

——基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探索性方案

A Preliminary Study of the Impact of Unmanned Technology on Urban Space: A Case Study of Lin-gang Special Area of the China (Shanghai) Pilot Free Trade Zone

徐晓峰 马 丁

摘要:无人驾驶技术不仅会影响交通,亦将对未来城市发展带来新的变革。探讨无人驾驶对城市空间可能产生的影响以及城市规划在空间上的应对,通过对无人驾驶技术的分析,讨论这些技术对城市结构、城市功能和城市空间表征3个维度的具体影响;认为无人驾驶将推动城市往扁平化发展,道路等级差别消失,路网主要为方格网。城市用地构成将采用模块化的方式,城市空间设计及体验则趋向动态化。将这一理念进一步应用于中国(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临港新片区的概念性城市设计中,探索其在无人驾驶技术影响下的城市空间模式。

(来源:上海城市规划杂志)

文章评论